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以認知功能逐漸下降為特征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病理標志是大腦中淀粉樣β蛋白(Aβ)斑塊的沉積。盡管目前已有多種針對 Aβ 的單克隆抗體進入臨床試驗,但在改善患者認知能力方面效果有限。研究表明,AD患者大腦中的神經網絡功能障礙與認知障礙之間存在直接聯系。因此,尋找能夠恢復神經網絡功能的藥物對于改善 AD患者的認知功能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張云團隊一直致力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檢測與治療研究。此前,張云團隊通過設計高性能稀土納米探針,結合時間分辨熒光技術,實現了對阿爾茨海默病血液標志物的快速、超靈敏檢測,配套研發了檢測試劑盒產品并進行醫療器械注冊證的申報。這一成果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篩查、診斷提供了有力工具,也為后續的治療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張云團隊進一步探索了基于皮層網絡慢波活動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篩選。研究發現,Pitolisant(一種已獲臨床批準的組胺 H3 受體(H3R)拮抗劑 / 反向激動劑,主要用于治療嗜睡癥)在改善 AD小鼠模型認知功能和腦網絡障礙方面具有較大的潛力。經過 15 天的 Pitolisant 治療后,AD模型小鼠的識別記憶、學習靈活性和空間記憶能力均得到明顯提升。在行為學測試中,小鼠對新物體和位置的探索時間顯著增加,表明其認知功能有所恢復。通過寬場鈣成像技術,研究人員觀察到 Pitolisant 能夠恢復大腦皮層慢波的同步性。這種慢波活動與記憶鞏固和腦網絡功能密切相關。慢波同步性的改善與認知能力的提升呈顯著正相關。不僅如此,Pitolisant 治療顯著減少了小鼠腦內的 β- 淀粉樣蛋白(Aβ)沉積和營養不良性神經突起的數量,同時增強了神經元溶酶體的活性。
該成果表明 Pitolisant 不僅在改善AD小鼠模型認知功能和腦網絡障礙方面具有較大的潛力,還為未來 AD 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探索 Pitolisant 在不同階段AD患者中的療效及其作用機制,為 AD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相關成果以 “Pitolisant alleviates brain network dysfunction and cognitive deficits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為題發表在神經學領域權威期刊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張云研究員、重慶腦與智能科學中心李曄教授、第三軍醫大學張春青教授、諶小維教授為文章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8-025-03358-8#cit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