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系統深度轉型與極端事件頻發的當下,關鍵基礎設施的風險結構正發生改變。正常運行活動中斷與經濟損失已不足以反映系統性風險,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氣候變遷與地區安全的復合風險日益凸顯。以 2022 年歐洲 “北溪” 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為例,該事件不僅造成能源供應中斷,更導致約 46.5 萬噸甲烷泄漏,暴露了傳統能源基礎設施安全評估的局限性:其在氣候影響、地緣政治、安全威脅及法律責任等維度,已出現越來越多的認知 “盲區”。
在此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海洋關鍵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2025年9月2日在Nature發表題為“氣候風險正在重塑全球能源基礎設施安全格局?”的通訊(Correspondence)文章。文章強調,該起事件發生之后,全球治理關鍵基礎設施革新的信號更趨明確,保險業開始收緊并細化傳統的“戰爭與敵對行為”免責條款,更清晰地界定能源基礎設施受到攻擊而導致的環境危害的責任;歐盟法規EU/2024/1787則要求能源領域開展甲烷排放地監測、報告與核查,并從2027年起對進口化石能源實施同等要求,治理手段從鼓勵企業自愿走向強制合規執行。文章呼吁,在能源基礎設施保護與風險管理中將氣候影響納入核心框架,強調以科學監測、制度設計與金融工具協同提升系統韌性。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盧泓方研究員為文章第一作者,程玉峰院士為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為唯一署名單位。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797-z?
?
?